本篇文章1259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上周看到個有趣案例:某奶茶品牌發了篇2000字長文講創始人仳離后靠奶茶走出煩悶,批評區滿是"來日就去打卡";隔天另一家發"第二杯半價"的短文案,底下卻有人罵"廣告狗滾粗"。這事兒讓我突然頓悟——長短軟文黌舍根本不是對立的敵人,而是要看你怎么用對場合。
先看兩組對比就清晰門道:
短軟文黌舍(300字內) | 長軟文(1000字+) |
---|---|
適合即時傳播場景 | 適合深度種草場景 |
新聞濃度高,直奔主題 | 故事線完整,情緒滲透性強 |
成本較低,適合高頻率投放 | 成本高,適合中心節點爆破 |
舉一個真實例子:某母嬰品牌在抖音推短文案"夜奶媽媽必備神器",配了個黑眼圈寶媽用吸奶器的15秒視頻,當天轉化189單;統一商品在公眾號發長文《清晨三點的哺乳燈,照亮1000個媽媽的孤獨》,帶來23%的復購率。你看,長短搭配才算是霸道。
痛點來了:新手總以為短軟文黌舍=縮減版長文,切實大錯特錯!記著這三個黃金法則:
有個數據很有意思:監測50篇爆款短軟文黌舍發現,帶詳細時間點的文案(如"清晨3點""完婚第七年")點擊率高47%。以是啊,短軟文黌舍不是寫不長,而是要把新聞量壓縮成子彈。
自問:為啥別人寫故事像拍電影,你寫就成了流水賬?
答案:長軟文需要搭建"情緒過山車":
某培育機構的長文《誰人被全班孤立的女孩,年后成了我的面試官》,把校園暴力與職場逆襲聯合,轉化率比傳統文案高3倍。記著,長軟文是帶著受眾走完一段心途經程,不是純真的新聞堆砌。
近來幫顧客做AB測試發現:
更絕的是某美妝品牌的玩法:小紅書發"素顏霜5秒出門"短圖文,公眾號同步推《中國女性化裝簡史:從鉛到素顏霜的千年進化》,構成長短互補的內容矩陣。當初聰明的品牌都在玩"長線釣大魚,短線快收網"。
近來發現個趨勢:短視頻平臺開始風行"分段式長文"。比如說抖音有人把2000字創業故事拆成8個15秒視頻,單篇點贊破百萬。這或者預示著未來內容狀態的融會——長短的界限會越來越含混,中心看你怎么把干貨熬成受眾愛喝的雞湯。下次寫文案前,先問一問自己:"這一個新聞,值得受眾花幾分鐘消化?" 答案自然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