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7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您有沒有發現,友人圈里那些點贊過百的"生涯分享",最后總有個商品鏈接?就像上周我刷到篇《全職媽媽逆襲記》,正看得熱血沸騰呢,結尾突然跳出個奶粉廣告。這事兒擱三年前我準取關,當初卻老老實實下了單——您猜怎么著?那品牌客歲靠這招賣了1.2個億。
前陣子跟做內容營銷的老王擼串,他打了個絕妙比方:"硬廣是相親時掏房產證,軟文是約會時露保時捷鑰匙。"話糙理不糙,看這兩個案例就清晰:
范例 | 某護膚品推廣 | 轉化率對比 |
---|---|---|
硬廣 | "含XX成分 7天淡斑" | 點擊率1.2% |
軟文 | "閨蜜說我近來像開了美顏" | 點擊率8.7% |
更絕的是某金融APP的騷操作,在財經號發《北漂5年攢首付的記賬技巧》,文末才提商品,注冊量比直接推理財方案高出5倍。故此啊,高級的軟文要讓受眾自己得出購物論斷。
客歲幫友人改美容院文案,意見了教科書級錯誤案例。原稿寫著"專業美容師團隊坐鎮",我給改成"美容師自曝:這些名目萬萬別做",當天咨詢電話就被打爆。總結下來,新手最愛犯這些錯:
誤區1:把仿單當文案寫
"入口質料匠心制作"不如"上海阿姨用摔壞的泡芙征服法國客"
誤區2:貪多嚼不爛
"美白保濕抗皺三效合一"不如"熬夜帶娃也能發光"
誤區3:自嗨式炫技
"采用納米微球技巧"不如"共事追著問鏈接"
某培育機構用第三招,把課程文案寫成《在家長群被鄙視后,我帶著娃逆襲了》,轉化坦率接翻番。您看,說人話比說行話管用多了。
上個月見了個做代經營的姑娘,她流露了各個平臺的潛規則:
公眾號:要像連續劇,上期結尾埋鉤子
小紅書:封面得帶詳細痛點,比如說"方圓臉燙發避雷"
抖音:前3秒沒爆點直接劃走
舉一個真實教訓:某家居品牌在知乎發專業科普文,閱讀量不過千,改成《租房10年總結的智能家居避坑指南》后,帶貨超百萬。故此,見人說人話,見鬼就說大話才算是霸道。
咱們團隊上月做了組A/B測試:統一款護眼儀,兩種文案方向對比:
終局第二組咨詢量是前者的7倍,客單價還高出30%。這印證了內容營銷的"7秒定律":受眾決議是不是持續閱讀只需7秒。
Q:必須編故事嗎?
客歲某科技公司試過純干貨路線,把商品文檔改寫成《10年工程師才知道的硬件冷學識》,還是帶貨百萬。中心在代價感包裝,不是非得編狗血劇情。
Q:怎么避免被看破?
看一看某書店的成功案例:每周推書單時嵌入"員工私藏書架"欄目,事實每期都推新書,受眾卻當彩蛋追更。軟的最高地步是讓廣樂成為內容本身。
近來發現個有趣景象:某學識付費平臺把課程文案偽裝成"內部培訓資料泄露",反而激發瘋傳。這讓我想起營銷界的老話:人們抗拒推銷,但愿望秘密。倘若您當初還對新聞營銷犯怵,記著這一個公式:痛點場景化+化解方案商品化+效果可視化。
(寫到這兒看了眼字數統計,好家伙已經1800+了。偷偷說個數據:優質新聞標題的分享率是硬廣的23倍,但創作成本只高30%。您倘若有拿不準的文案,歡迎甩到批評區,大伙兒幫您支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