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4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周末想逛個商場,結果發現,嗯……好像哪兒都差不多。吃的就那么幾家,逛的也就那幾個快消品牌,甚至連裝修風格都越來越像。說白了,就是“沒意思”。那問題來了:商場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我們越來越難被打動?
其實這事兒不能全怪商場。過去十年,電商太猛了,線下商場被沖擊得夠嗆。很多商場為了活下去,就開始追求“快”——快速招商、快速開業、快速回本。結果呢?品牌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你走進A商場和B商場,看到的店、賣的貨、甚至促銷活動都差不多。
消費者也不傻啊,時間越來越寶貴,如果每個商場都長一樣,那我為啥還要特意跑去你那兒?
不過話說回來,商場運營方也挺難的。租金壓力大、招商資源有限,還要跟隔壁商場搶人流……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想變,而是不敢輕易變。
好,說到正題了。我們現在總聽到“商場品質提升”這詞兒,但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只是把裝修搞豪華點?多引進幾個網紅店?——沒那么簡單。
我理解中的品質提升,其實是一場從“賣貨”到“賣體驗”的轉型。它不只是表面功夫,而是從空間、品牌、服務、內容四個維度一起發力,讓消費者愿意來、留得下、還想再來。
咱們別光說理論。舉個身邊的例子——北京某某廣場(就不具體點名了)。它之前也是不溫不火,后來硬是砍掉了一堆同質化嚴重的品牌,騰出地方做了個開放式美食街區+小型藝術展區。
結果你猜怎么著?周末人流量翻了一倍還不止。很多人甚至不是為了買東西而來,就是來吃個飯、拍拍照、和朋友約著聊聊天。它成功地把“購物場景”變成了“生活場景”。
當然,這種改造投入不小,短期回報也不一定立竿見影。但長遠來看,它或許暗示了一種趨勢:能留住人的商場,才能活得更好。
說了這么多,你可能會問:這些改變跟我有啥關系?
關系大了!你會發現:
這種潛移默化的體驗升級,才是品質提升最核心的價值。
雖然現在很多商場已經開始行動,但未來的路還挺長的。我個人覺得啊(不一定對),商場可能會越來越接近“社區中心”的角色——不只是買賣東西,而是成為一個線下社交樞紐。
具體能發展到哪一步,可能還得看各家商場的定位和資源。有些擅長做親子,有些側重年輕人潮流,有些可能主打松弛感……總之,差異化才是終極答案。
說到底,商場品質提升不是一個“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它需要運營方真正站在用戶角度去想:除了買東西,我們還能提供什么價值?
是放松的情緒?是驚喜的體驗?還是被尊重、被照顧的感覺?——這些看似虛的東西,恰恰是讓人想一再回來的理由。
也許不久的將來,“去商場”不再只是“去買東西”,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那時候,逛街可能就再也不是“湊合”的事了吧。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