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0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買杯奶茶不是插上吸管就喝,非得先找個角度拍張照?拆個蘋果產品包裝盒,感覺像在拆一件藝術品?甚至去健身房,不上傳個打卡記錄就等于白練了?
這背后啊,其實藏著品牌設計的一種“小心機”:儀式感營銷。
說白了,就是品牌把一些簡單的消費行為,變成一套有步驟、有情緒、甚至有象征意義的體驗過程。它讓你覺得:“哎?我這個動作好像挺特別的、挺有意義的!”
比如: - 喝星巴克不止是喝咖啡,而是享受手握一杯印著Logo的紙杯、在都市中慢步的“第三空間感”; - 買盲盒不止是買玩具,而是體驗拆封那一刻“猜謎+驚喜”的雙重快樂; - 甚至你去海底撈,等位時做美甲、吃飯時有人唱生日歌——這些都被設計成了“必須經歷一下”的環節。
你看,這些品牌不只是賣貨,它們賣的是一整套“行為體驗”。
人都是情感動物。一個動作如果被賦予意義,我們就更容易記住它,甚至主動分享。比如很多人收到戴森吹風機,第一反應不是馬上試用,而是——先拆箱拍照。為什么?因為它的包裝設計、產品質感、甚至開箱手感,都讓人覺得:“這東西值得曬”。
市場上同質產品太多了,你賣洗面奶我也賣,你便宜我更便宜?但如果你把“洗臉”變成一套“睡前自我呵護儀式”——配合特定的使用手勢、香氛氛圍、甚至音樂背景——那用戶買的就不再只是一支洗面奶,而是一段“自我寵愛的時間”。
這時候,價格敏感度就降低了。
一旦某個動作變成了一個人的習慣甚至儀式,他就不太容易換品牌。就像很多人喝了很多年某品牌咖啡,其實不一定是味道多獨特,而是“早晨拿起那個杯子”已經成為他開啟一天的心理暗示。
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搞儀式感,但如果你覺得你的產品或服務有潛力可挖,不妨從這幾個角度試試:
? 找準觸發點:從用戶最自然的行為中找靈感。比如護膚品牌“AOEO”把“涂精華”設計成“先掌心搓熱、再按壓上臉”,聽起來是不是比“隨便抹抹”高級多了?
? 細節加戲,但別過度:儀式感不等于復雜。宜家的組裝家具算一種儀式,雖然有人吐槽麻煩,但也有人樂在其中——覺得這是“親手打造家的參與感”。不過話說回來,太復雜就容易勸退用戶了,這個度得把握好。
? 情緒共鳴 > 形式主義:儀式感不是為了看起來酷,而是要觸發情緒。比如Keep的線上獎章體系,看起來虛擬,但很多人運動完就等著那一聲“叮~”和獎章彈出——那一刻的成就感是真實的。
? 留點自定義空間:讓用戶覺得“這是我自己的儀式”,而不是品牌強加的。比如小罐茶讓用戶自己選品、沖泡、分享,很多人就會自發創作出各種喝茶場景。
能!
有些品牌為了儀式感而儀式感,設計出一堆步驟,結果用戶嫌麻煩直接棄用。比如某些App登錄非讓你看3秒動畫,或者買個月餅要拆七層包裝——這就本末倒置了。
好的儀式感,應該是讓用戶覺得“我愿意多做這一步”,而不是“怎么還沒結束?”
現在很多品牌開始嘗試用技術加強儀式感,比如AR試妝、元宇宙商品陳列室、NFT數字收藏品……不過這些具體能多大程度上提升體驗,或許還要看后續用戶反饋。畢竟形式再新,如果情緒沒到位,也很難持久。
說到底,品牌設計儀式感,不是為了自我感動,而是真正站在用戶角度,把一次交易變成一次值得回憶的體驗。它不需要多宏大,哪怕只是一個開箱的阻尼感、一句定制祝福語、一個用完產品后的“小彩蛋”,都能讓用戶覺得:“這個品牌懂我”。
而一旦用戶產生了這種心理認同,品牌就不再只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了。
【文章結束】
下一篇 :品牌企業如何引爆軟文營銷?這五個狠招讓用戶主動轉發
特別聲明:本站的所有文章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發布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的文章,應在授權領域內應用,并注明來源為:文芳閣。違背上述聲明者,我們將追究其相干法律責任。
標題:品牌儀式感:為啥你的顧客總想發朋友圈?
地址:http://wenfangge.cn/index.php?app=xinwen_front&act=one_xinwen&&id=11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