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8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畢業多年后,聽到某首老歌、聞到某個味道,會突然想起那個和你一起罰站、一起偷吃零食的同桌?同學友情這東西吧,說它簡單,它又復雜得讓人摸不著頭腦;說它普通,它又能在你人生里刻下最深的印記。今天咱們就聊聊這個既熟悉又有點神秘的話題。
我們先來自問自答一個核心問題:同學友情到底是什么?是單純一起上課下課的關系嗎?我覺得沒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種沒有血緣的親情——你們可能性格完全不同,愛好也天差地別,但因為被“扔”在同一個教室、同一個宿舍,不得不互相磨合,最后莫名其妙成了彼此青春里最重要的人。
舉個例子,我高中室友是個學霸,而我呢,屬于那種“努力型學渣”。我倆本來八竿子打不著,但就因為住上下鋪,她幫我補數學,我教她怎么和男生聊天(雖然我也沒啥經驗哈哈)。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倆還在聯系,每次失戀換工作,第一個找的還是她。
這種感情的特點是什么呢?我琢磨了一下,大概是這幾點:
另一個值得琢磨的問題:為什么同學友情往往比后來職場里、社會上的朋友更持久?雖然話說回來,成年后交的朋友也可能很鐵,但同學情似乎有種特別的“韌性”。
可能因為那是一起長大的感情。你們見證的是彼此最原始、最不加掩飾的樣子。這種“黑歷史互握”的關系,反而產生一種奇怪的信任感。而且吧,學生時代的時間密度很高——天天見面,一起經歷月考、運動會、偷偷給喜歡的人傳紙條...這種高強度共享經歷,相當于給友情上了多層保險。
不過具體為什么大腦會對青春期友情特別“存檔”,這個機制我說不太清,可能和記憶形成的關鍵期有關?有懂的讀者可以評論區科普一下。
現在孩子都靠微信QQ網課維持同學關系了。這讓我們這些老阿姨大叔忍不住擔心:digital時代,同學友情會不會變淡啊?
其實觀察一下,變淡的或許只是形式,內核沒怎么變。以前我們傳紙條,現在他們發表情包;以前下課約小賣部,現在組團打王者。溝通方式變了,但那個“一起干點小壞事”的快樂沒變。甚至因為網絡,畢業后反而更容易保持聯系了——雖然可能只是朋友圈點贊,但至少知道對方還活著不是?
但也不能太樂觀。面對面那種“你踢我椅子我就知道你要抄答案”的默契,是屏幕給不了的。所以我覺得,最好的狀態是線上線下的結合:平時網上扯淡,放假了盡量約出來真實地吃頓飯。
畢業了,大家各奔東西,怎么讓友情不冷卻?根據我個人和身邊案例,總結了幾條有點用的方法:
同學友情這東西吧,你說它多偉大也不至于,但它就是像背景音一樣陪著你的人生。它或許暗示了人類對社會連接的一種深層需求——需要一群知道你底細、見過你狼狽、卻依然選擇和你一起傻笑的人。
所以下次同學群突然活躍,別光潛水了。發個表情包,約頓火鍋。畢竟那些能陪你回憶青春的人,本身也是青春的一部分啊。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