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3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深夜刷著手機,看別的媽媽曬出孩子又得了什么獎、吃了什么營養餐、上了什么早教班,然后心里一咯噔:“天啊,我是不是又落后了?” 焦慮感像潮水一樣涌上來,睡不著覺,腦子里全是對比和自責。如果有,別擔心,你絕不是一個人。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么在這場叫做“當媽”的馬拉松里,放下比較心,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們先來自問自答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這一代媽媽,好像特別容易焦慮?
我想了想,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不過話說回來,焦慮真的全是壞事嗎?倒也未必。適當的焦慮其實說明我們在意,想對孩子負責。但一旦過度,就會變成內耗,反而忘了怎么好好去愛。
好,下一個問題:我的焦慮,會不會“傳染”給孩子?
答案是:真的會。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得多。他們也許說不出“焦慮”這個詞,但他們能感覺到媽媽的緊張、不耐煩、眉頭緊鎖的樣子。這種情緒氛圍會影響他們的安全感,甚至行為模式。
比如我朋友小琳,她之前特別糾結兒子吃飯慢,每頓飯都像打仗,結果孩子一到餐桌上就縮成一團,后來甚至拒絕吃飯。她后來放松下來,孩子反而慢慢愿意吃了。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孩子的性格天生有差異,有的心大一點,有的細膩一些,所以受影響的程度可能每個人不太一樣。這方面我也不是專家,具體怎么影響、影響多深,還得看實際情況。
知道了問題,那怎么解決呢?下面是一些真實有用、不強求、不教條的方法:
? 關掉一部分“噪音”:
退出那些讓你越看越慌的群,取關那些天天制造焦慮的賬號。保護自己的情緒能量,就是帶好孩子的重要一步。
? 告訴自己“夠好就好”:
你不需要做一百分媽媽。60分媽媽就已經足夠好了——能溫飽、有關愛、有回應,孩子就能健康成長。
? 找到你的“支持圈”:
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一兩個真朋友。在你情緒快崩盤時,有人能接住你,太重要了。
? 列出“不重要清單”:
比如:
- 孩子偶爾不吃蔬菜沒關系;
- 一天沒讀繪本也不代表落后;
- 衣服穿得沒那么好看,真的沒人注意。
?重點來了:你放松了,孩子才能放松。整個家的狀態才會真的舒服起來。
我認識一位媽媽阿靜,曾經是重度焦慮者,孩子打個噴嚏就趕緊查是不是肺炎。后來她經歷了兩次情緒崩潰之后,決定改變。
她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每天給自己15分鐘“什么都不做”。不看手機不干活,就發呆、喝茶、看看窗外。
她說:“神奇的是,當我停下來,反而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現在她依然認真育兒,但不再苛求每一步都精準無誤。孩子反而更開朗,家庭氛圍也松弛了很多。
做媽媽是一場長期的修行,焦慮來了又走,走了可能又來。這都很正常。
真正的“不焦慮”,不是再也不煩惱,而是知道如何與焦慮共處;不是變成完美媽媽,而是成為孩子眼里那個真實、有溫度、會哭會笑的媽媽。
記得:你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孩子的媽媽。照顧好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