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0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文章開始】
你是不是也經常刷到那種"3個月賺100萬"的短視頻?看著別人曬豪車豪宅,心里癢癢的,想著自己是不是也能輕松成功?醒醒吧兄弟,那些都是加了濾鏡的童話故事。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真實的創業——那個需要你脫層皮才能摸到成功邊兒的事兒。
先問個扎心的問題:為什么90%的創業都活不過3年?這事兒我琢磨了好久,發現核心就倆字:想得太美。
很多人覺得創業就是: - 找個好點子 - 投點錢 - 坐等收錢
現實是: - 好點子可能根本沒人買單 - 錢燒得比想象中快10倍 - 收錢?先活下來再說吧
我認識個做餐飲的老哥,開業前算得可美了:"每天賣200碗面,三個月回本"。結果呢?第一個月平均每天賣出去20碗,連房租都cover不住。后來他天天蹲店里研究顧客口味,凌晨三點起來和面,硬是熬了兩年才緩過來。
有人要杠了:"現在不是講究聰明創業嗎?努力有啥用?" 這話對了一半——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但方向對了不努力更白費。
看看那些真正做起來的老板: - 雷軍當年帶著金山團隊每周工作7天 - 老干媽陶華碧60多歲還親自把關每瓶辣醬 - 你樓下那家奶茶店老板,可能已經連續300天沒休息
努力不是傻干,而是: 1. 持續試錯:允許自己失敗,但必須快速爬起來 2. 死磕細節:把產品/服務磨到競爭對手追不上 3. 保持進化:市場變你就得變,躺著等于等死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見過特別拼命但最后還是黃了的案例,或許暗示光努力還不夠?這個咱們后面再說。
這兒得潑盆冷水: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是創業者最容易踩的坑。
舉個真實例子: 有個做教育APP的團隊,天天加班到凌晨改bug、做新功能。但問題是——他們根本沒搞清楚家長最在乎的是什么。折騰半年,用戶量還是三位數。
后來他們做了件特簡單的事:蹲在校門口采訪了100個家長。這才發現,比起花里胡哨的功能,家長更關心"怎么讓孩子少玩手機"。調整方向后,三個月用戶翻了10倍。
所以啊,努力之前先問清楚: - 我的客戶到底要什么?(不是你以為的要什么) - 我的優勢在哪?(別跟巨頭硬剛) - 這個賽道還能擠進去嗎?(早入局的已經吃胖了)
現在說個可能挨罵的觀點:創業成功有時候真得靠熬。
我觀察過小區門口的店鋪: - 奶茶店換了5茬 - 那家打印店開了8年 - 老板現在買了3套房
你說打印店比奶茶店賺錢?未必。但人家勝在熬走了所有競爭對手。當周圍人都覺得這行不賺錢撤了的時候,他反而吃到了整條街的生意。
持久戰的秘訣: - 現金流比利潤重要(先活下來) - 口碑比流量重要(老客能救命) - 迭代比完美重要(小步快跑)
當然啦,具體怎么平衡短期生存和長期發展...這個我也不敢說完全搞明白了,每個行業可能都不一樣。
最后說點實在的,送給準備創業或者正在掙扎的你:
準備好過三年苦日子
別信什么"輕資產創業",再輕的資產也得搭進去你的時間、精力、睡眠。
每月做次"生存演習"
假設明天收入歸零:
哪些開支能砍?
給自己設個止損點
雖然不想打擊你,但有些賽道可能真沒戲。
比如現在還想做打車軟件...除非你發現巨頭都沒注意的細分需求。
創業這事兒吧,說容易的都是騙子,說不可能的也是騙子。它就像爬山——開始覺得山頂近在眼前,爬著爬著發現還有更高的坡。但每上一個臺階,看到的風景確實不一樣。
那些最后站在山頂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沒放棄的。所以啊,如果你已經選好了方向,剩下的就是——干就完了!
【文章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