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8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辦過三屆頒獎禮的主理方都在后悔什么?客歲某行業頒獎晚會停滯三天后,負責人老張在后盾數據里發現個尷尬事實:通稿閱讀量還沒獲獎者友人圈曬獎杯的點贊多。癥結出在哪?今天咱們就拆解頒獎軟文的門道,讓你的聲譽報導不再淪為自嗨。
某科技公司客歲頒獎通稿開頭如許寫:"在上級引誘關心下,閱歷嚴厲評審,最終選出十大杰出..." 你讀到第幾個字開始打哈欠?這種寫法完善踩中三大雷區:
對比爆款案例:某新銳打算獎報導以"90后女孩用廢塑料瓶捧走金獎"開頭,配圖是獲獎者蹲在垃圾站找物資的抓拍。這篇軟文在知乎熱榜掛了3天,官網訪問量暴漲400%。
別被"頒獎"這一個詞嚇住,好故事都有準則配方:
看一看這兩個導語對比:
→ 常規寫法:"2024年度革新人物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 高手寫法:"當聚光燈第三次打在他身上時,這一個曾被20家VC謝絕的男子,終于握住了行業話語權"
客歲有個經典翻車案例:某創業大賽把獲獎者童年照做成九宮格,本想走情懷路線,終局被網友扒出3張是網圖,差點鬧成公關危急。厥后改成拍攝獲獎者辦公室桌面特寫——堆滿藥瓶的創業者,泡著枸杞茶的00后,這方面細節反而激發共情。
科技類頒獎模板
"當___(中心技巧)遇見___(運用途景)" + "從___(起步困境)到___(沖破數據)" + "這不但僅是獎項,更是___(行業變革)"
文明類獲獎公式
"(數字)年堅守(領域)" + "(標志性作品)背后的(感人細節)" + "讓___(傳統文明)在___(新場景)復活"
人物獎項萬能架構
"(時間)前,他仍是(原始身份)" + "(轉折事物)轉變軌跡" + "當初帶著(革新成果)站上巔峰"
2024年傳媒行業報告表現,獲獎報導中加入"失敗閱歷"的篇章,受眾停頓時長增強42%。有個景象特殊值得玩味:那些詳細描寫及第者故事的軟文,每每比純真報導獲獎者傳播更廣。
說個真實案例:某打算獎專門采訪了入圍但未獲獎的打算師,推出《間距金獎0.01毫米的創意》系列報導。終局這組文章被200多家院校珍藏為素養案例,反而讓頒獎機構學術影響力增強3個層級。
說到底,頒獎軟文不是光榮榜,而是行業切片機。聰明的筆者都懂得,鎂光燈不但僅要照亮領獎臺,更要穿透幕布照見那些咬牙堅持的日晝夜夜。就像資深前言人老周說的:"好報導應該讓沒獲獎的人看到愿望,讓獲獎者想起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