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1字,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
哎,你說這礦山裝備的軟文咋就這么難寫?上周老王還跟我吐槽,說他們公司花大價錢請人寫的宣揚稿,發出去杳無音信不說,顧客還總在后盾留言:"你們這破碎機報價太高了吧?"氣得商圈部小姑娘直跺腳。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礦山裝備公司到底該怎么寫專門做廣告軟文錢才可能讓顧客甘拜下風掏錢?
客歲山西有個做顎式破碎機的廠家,他們販賣總監拿著后盾數據找我:"你看,80%的咨詢顧客都卡在價錢這關。"我當時就讓他把官網的商品頁全改了——本來滿屏都是"德國工藝""發明權技巧",當初重點坐標換成"1臺呆板養3個班組"的實操案例。
詳細怎么操作?舉一個栗子:
您猜怎么著?這么改完第二個月,他們官網跳出坦率接從70%降到42%,最絕的是有個云南礦主留言:"早望見這一個對比圖,客歲就不用白費兩輛皮卡錢了"
我在河北見過個真事:某廠家給振動篩寫的技巧文檔,連干了20年的老師傅都得查字典。厥后他們商圈部小伙想了個招——用礦山現場當仿單。
詳細這么整:
沈陽有個做礦山除塵裝備的,把商品手冊改成連環畫款式,半年時間咨詢量翻倍。有個礦老板說得切實:"你們這一個'除塵寶典',比我家娃的看圖識字還清晰"
上個月我去鄂爾多斯調研,發現個有意思的景象:同樣賣礦山運輸車的,A公司天天發"販賣額冠軍",B公司專拍"十年邁車現況"。你猜顧客更信誰?現場10個礦主8個選了B公司。
這里頭門道在哪?記著這一個公式:信任=看得見的年初+摸得著的案例。比如說:
寧夏有家做皮帶運送機的,客歲開始搞"老顧客回訪日志",把用了5年的裝備拆開拍特寫。終局今年續單率暴漲60%,有個老顧客還主動幫他們先容交易:"人家敢把舊呆板大卸八塊給你看,這切實勁兒裝不出來"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這些套路聽著是不錯,但詳細該從哪動手?我的提議是,先拎出你們家裝備最扎心的三個痛點,每個痛點對應一個顧客場景。比如說專門化解"石料含土量高"的洗選裝備,軟文開頭可能這么寫:"您家破碎機近來是不是老打噴嚏?八成是讓土渣子堵了嗓子眼..."
說到底,礦山有關裝備的文章別老想著高大上。顧客蹲在礦山上刷手機時,最想看到的不是涼颼颼的參數,而是能幫他多贏利、少頭疼的切實話。就像咱礦工兄弟常提到的:"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干啥?來點能填飽肚子的干貨!"